new class A的電路經歷了三代變形,這個改變估計是為了進一步消除小信號失真的問題、喘息效應等。做為音響DIY愛好者要思考,搞如此繁瑣電路控制,愿望與現實是否一樣?對于有些新技術,到底是畫蛇添足,還是錦上添花?...
在我所能見到的資料中,松下(Technics)大約在80年推出了new class A類功放。最早SE-A3純DC功放,雙牛雙單聲道設計,由A3到A3MKII,直到86年推出Class AA功放才停產。
Class AA類在86年開始出現,并逐步替代new class A。
到國內,大約在82~83年左右,《無線電》雜志上刊登了相關的分析文章,作者是李應楷。我很佩服當年老一代工程師,文章分析見解的深度,至今很多人無法超越。
當年的原理分析:
制作文章:
SE-A3這臺機的設計從現代角度還是蠻先進的,單獨一組100V穩壓至85V供前級推動,功率管電壓也去到了75V(DIY的話必須要考慮安全性)。New Class A部分采用了單獨的模塊設計。當中的二板管為鍺管OA90,不同檔次的機,對new class A電路進行了“精減”。
大約在84、85年,new class A又出現一種改進的電路:計算機驅動new class A。相關介紹:
原理圖,通過微機檢測信號,DA轉換分析,再反饋到電流偏置中。
一些英文說明,有興趣可以慢慢看看。
前期和后期的new class AA電路中比較,也看出后期改進后新的電路中,有兩個電流偏置,營造出1個小功率甲類,和另一個滑動準甲類,兩個互補輸出,頗有之后來者CLASS AA的思維,不過兩者電路是不同的。
【結束語】
我看new class A的電路經歷了三代變形:
1、是我們很多人熟悉的;
2、是電腦控制的;
3、一個小功率A類+一個new class (滑動功率)A類。
這個改變,估計是為了進一步消除小信號失真的問題、喘息效應等。
做為一個愛好研究技術的音響發燒友,從技術角度理性去看日機:80年代初它們都已經在應用雙牛、雙單聲道、前后高低壓、孿生場管、DC放大、DC伺服……這些現在我們依然在運用的技術。
當然,做為音響DIY愛好者,我也思考幾個問題:
1、搞如此繁瑣電路控制,愿望與現實是否一樣?對于有些新技術,到底是畫蛇添足,還是錦上添花?
2、剖析一下日機,看看有哪些好的,有哪些暈招,學什么,不學什么。無論如何,要自己做一遍才有話事權。
Copyright 2004-2015 武漢奧萊爾科技發展有限公司,All rights reserved
HIFI音響(鄂ICP備05007555號-2)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鄂B2-20130019 公安局網監備:420100007348